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机器人上岗 搅动制造业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12-18 13:48:56   浏览:9869次  

导读: 无人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端茶送水的机器人服务员、可自如悬停的无人飞行器、能代替人类进入各种危险地点作业的特种机器人 敏感和安全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为人机互动打下基础,使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实验室,逐步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人类的同伴、同...

无人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端茶送水的机器人服务员、可自如悬停的无人飞行器、能代替人类进入各种危险地点作业的特种机器人

敏感和安全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为人机互动打下基础,使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实验室,逐步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人类的同伴、同事、助手、护士、救援者等角色。

面对机器人技术将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已纷纷推出与发展新一代机器人相关的新战略,希望借助机器人自主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推进再工业化、产业数字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希望机器人能帮助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社会挑战。

做客本期 欧时经济茶座 的专家认为,尽管世界拥有巨大的机器人市场,但中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占40%。此外,虽然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但在工业领域之外,如养老、医疗等行业,机器人目前还无能为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处长 王建宇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曲道奎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徐晓兰

成本危机倒逼机器人 上岗

中国已成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近日,浙江省江南化纤老板的一份中美制造业成本比较的帖子引起广泛关注。这位在美国开了工厂的老板注意到,土地成本、物流成本、银行借款成本、电力/天然气成本等中国均高于美国。人工成本虽然美国是中国的2.57倍,但美国制造业自动化成本高,用工少。如果中国工人工资五年翻一番,制造业成本优势将难以维系。

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中国内地许多工厂已经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

今年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笔者从生产电视机的创维公司了解到,2011年,公司开发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原来人工拧螺丝的工作由机器代替,员工从40人降到6人,并实现了24小时生产。包装生产线也实现了全自动化,员工从12人降到2人。员工的工作变成操控机器人,或与机器人协同生产。

在制造业重镇东莞,机器换人在政府推动下更为普遍。在当地一家光电公司,前两年每月支付2000元(人民币,下同)的工人,现在要4500元才能搞定。于是这家公司考虑到了设备升级。该公司负责人预计,原来车间需要300人,如果采用机器人的话,可以降到150人,一年节约900余万元。

使用机器人不仅能够提高生产,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24小时生产。据了解,一台海外品牌的机器人大约售价在30万元左右,而一台中国普通的机器人手臂仅6至7万元。对一般的厂商而言,通常投入机器人的成本,两至三年就可收回投资。

现在,70%的机器人都用在汽车及电子行业,但在航天、机械、水下作业等诸多领域,机器人的使用也逐渐增多,如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室外机器人等。在一些危险岗位和劳动强度高的岗位,也是机器人率先上岗的地方。

数据显示,中国已成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常2009至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以年均58.9%的速度增长。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5.6万台,约占全球市场的1/4,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常

48国发展机器人 政府保驾护航

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690亿欧元

不仅在中国,机器人在全球正在兴起。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全球机器人市场总规模达316亿欧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67亿欧元,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五个国家工业机器人整机存量占全球总存量的71.2%。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6亿欧元,销量为400万台,同比增长28%。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3亿欧元,销量为2.1万台,同比增长4%。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到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690亿欧元,其中工业机器人规模将达414亿欧元。

汽车行业是机器人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和首先应用的行业。2014年,全球销售23万台机器人,其中10万台在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子行业。金属、橡胶、食品、制药、化妆品等行业也逐渐成为使用机器人的大户。

在地域分布上,亚洲是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区域,增长非常强劲,占世界范围使用机器人量的50%。南美、北美、欧洲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韩国,每万名员工中有478台机器人,日本和德国的机器人密度也较大,而中国低于平均水平。

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11月刚刚结束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说,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动力是各国工业4.0及类似举措的实施,这要求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加强,机器人在这个变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服务性机器人也开始变得重要。全球有1200万台机器属于服务机器人,包括家政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作为未来的重要产业,不少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如美国2013年出台《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德国2012年出台工业4.0计划,日本2002年发布《21世纪机器人挑战计划》,韩国2006年出台《2015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促进家用机器人普及应用与创新。

目前,全球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日本是工业机器人生产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国家,其仿人机器人、家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技术十分领先。欧盟及德国在工业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韩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先领域发展较为优秀。美国主要优势在系统集成领域,特别是医疗机器人和国防军工机器人。

世界机器人大会11月23日到25日在北京召开,展示世界机器人最新研究、应用重点领域以及智能社会的创新发展。图为一款名为Kinova Robotics的机器人亮相,它能够帮助残疾人士解决日常生活中行动不便的难题。

储备产业创新 机器人也有了 十三五 规划

中国对机器人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机器人技术,比海外晚了近三十年。

从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推进机器人技术研究之后,中国今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人在中国开始升温。

在机器人使用上,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估计,未来10年到15年的时间内,中国将会保持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的地位,而且还有可能保持全球最快的增速。据统计,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密度有0.62%,中国仅有0.3%,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潜力巨大。

面对巨大商机,中国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产业。如天津公布到2015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沈阳抚顺新城2013年宣布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规划了1000亩土地,计划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据统计,中国大陆涉及机器人的大型开发区、产业园有30多个,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超过百家,和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有七八百家。

但是,中国机器人先天不足,在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技术上,与海外产品相比仍有差距。如体现技术难度的多关节机器人,海外公司占了90%份额;体现作业难度的焊接作业,海外公司占了84%份额;在高端应用的汽车行业,海外公司占了90%份额。

中国企业如果不能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机器人产业很可能面临 空心化 、低端化、边缘化趋势。各地一哄而上的结果,就是形成产能过剩,重走钢铁、水泥、光伏等行业的老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处长王建宇表示,正在制定的机器人 十三五 规划,非常针对现有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将采取具体措施,加大技术研发能力支持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而且明确研制下一代机器人,储备产业创新体系。

智取人类?专家释疑:目前不能广泛替代人工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决策能力,因此人类不仅疑问,机器人是否能够取代人?

在现阶段,可以明确的是,机器人的上岗不会大规模取代劳动力,不会抢了工人的饭碗。

曲道奎对此解释认为,现在典型的工业机器人,缺少了感知系统,如视觉、力觉和其他感知,机器人都没有。机器人还缺少灵巧性,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往往是需要灵巧性的。因此,在现阶段,机器人就业的岗位是结构性工作环境下,做程序性、规定性工作,而在需要变通的环境,机器人就无能为力。

此外,出于安全性考虑,现在机器人和人还不能协同工作,需要将机器人用笼子围起来工作,这也限制了好多工作岗位换机器人。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表示,机器人发展仍处在早期阶段,在人机协同、智能控制等方面,机器人技术还没有获得突破。此外,机器人代替的多是简单、重复的劳动,目前阶段并不能广泛替代人工。

官方尽管力推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但是也预计到机器换人不会很快。到2020年,中国内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目标为80万台。

观察:机器人前景看好:欧委会斥资支持

面对机器人技术将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已纷纷推出与发展新一代机器人相关的新战略,希望借助机器人自主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推进再工业化、产业数字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希望机器人能帮助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社会挑战。

欧盟委员会机器人技术机构主管尤哈 海基拉介绍,欧盟目前每年出资7000万至8000万欧元支持机器人新研究项目,并与产业界和学术界达成战略合作,以保持欧盟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力。他指出,欧盟的机器人 政、产、学、研 合作项目从2014年开始,将持续至2020年,涉及工业和服务机器人,覆盖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部署的完整价值链。在这批项目中,欧盟出资7亿欧元,产业界出资额达21亿欧元。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浅间一在介绍日本机器人新战略时说,日本将大力推进下一代机器人涉及的人工智能、传感和认知系统、操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融合这些核心技术的平台技术研发及其在产业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一个重要思路是未来机器人技术要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包括帮助应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基础设施老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挑战。未来的某些研发可能不必过分强调独创性,而是要讲究有效性和对用户的实用性。

虽然技术上可行、政策上支持,但机器人要真正融入社会还有很多挑战。

社会接受程度不高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这导致机器人市场需求还没达到足够规模,机器人产品的性价比无法提高。

欧盟委员会机器人技术机构主管海基拉援引欧盟去年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说明了民众对机器人广泛运用的复杂心理:

89%的被调查者认为机器人技术需要小心的管理;70%的人认为机器人是就业杀手;对机器人总体印象良好的人比例从2012年时的70%下降到了68%;85%的人认为机器人可以从事对人来说太重或太危险的工作;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会考虑将来家里买个机器人,但只有1/10的人说未来5年内会买。

仅就就业而言,一些专家说,一些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工业机器人总体而言增加了就业岗位,但中长期的趋势还有待观察。

海基拉援引的欧盟委员会一项委托调研的结论也是两面:一方面那些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向境外转移产能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从历史经验看,智能机器人带来的再工业化有希望创造成百上千万个岗位;智能机器人技术有望创造一些前所未有的行业,从而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同任何产业结构转型一样,机器人广泛运用也会产生赢家和输家,可能会造成某些传统行业和地区性的就业下降。对就业者进行再培训会变得愈发重要,操纵和指导机器人可能会成为人们需要学习的重要技能。此外机器人广泛运用会需要更多编程人员,对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也会产生很大需求。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