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医生把这种机器注入你的血管,它可以自己找到缺陷细胞,释放携带的药物,或者进行修复。
11月3日,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荷兰科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在上海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就“分子机器”的设计合成原理及未来应用展开对话。他说,实现上述“科学幻想”可能还要50年。
要实现这一幻想,需要用到分子机器。不久前,“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助力费林加等3位科学家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有着“最小机器”之称的分子机器,也被视为微型“起重机”、人工“肌肉”和袖珍“马达”,可能将被用于发现新材料、传感器和储能系统。
荷兰科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
诺奖委员会曾表示,“电脑的发展反映了技术的小型化是如何引领变革的。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让机器变得更袖珍,带领化学进入一个新纪元。”
只有头发千分之一大小的机器
机器无处不在。费林加说,电动马达、燃油马达等都是体积较大的机器,然而,在人们的身体中,也有生物型的机器和马达,“正是有了它们,人们才能活动肌肉,细胞才能工作”。他指出,“这些是纳米级别的马达”,只有十亿分之一米,比微米要小千倍。
费林加的研究正是立足于此。他说,研究者要做的就是纳米级别的马达和机器,和人体内的生物马达有相似的尺寸大小,但又有区别,“是用软物质来制造,属于合成的马达”。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助力三位科学家摘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其中,费林加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在1999年,他研发出能在同方向持续旋转的分子旋转叶片,成为分子马达的第一人。
诺奖委员会表示,“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让机器变得更袖珍,带领化学进入一个新纪元。”
分子机器或将用于精准治疗
分子机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