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人工智能:专利保护难题破解之道即将揭晓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9-08-15 13:29:33   浏览:15262次  

导读: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hinese Congres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9,简称CCAI 2019)将于在9月21日-22日在青岛胶州召开。据悉,美中知识产权合作协会(US-China Association for IP Cooperation)相关学者将出席此次盛会,并在中国进行首次公开破解人...

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hinese Congres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9,简称“CCAI 2019”)将于在9月21日-22日在青岛胶州召开。据悉,美中知识产权合作协会(US-China Association for IP Cooperation)相关学者将出席此次盛会,并在中国进行首次公开破解人工智能专利保护难题的秘笈。

近年来,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人工智能高科技成果专利保护一直都是一大难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只有21-53%。就人工智能如何才能稳妥地享受专利保护的问题,美中知识产权合作协会中方联络人王景林先生接受了书面采访。

王景林

问:即将在大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机器脑”方式,到底是指什么?

答:我们要发布的是一种全新的软件专利描述方式,即“机器脑”。近年来,我们尝试把人工智能软件描述成一种人造大脑,在美国的专利授权率超过了80%,在中国也超过了70%。

实践证明,不是专利法不保护人工智能,而是以往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方式与专利法不配套;在现有的专利法框架内,如果采用“机器脑”表述方式,人工智能就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已经争论了多年,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趋紧迫。

之前的30-40年,描述软件专利靠的往往是“虚拟功能模块”,这与被专利法排除在外的“智力活动规则”难以区分,以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大多数会被驳回,并不奇怪。

问: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您最想在大会上分享的是为什么?

答:人工智能研发成果,无论涉及数据、模型训练、模型应用,还是说深度学习、人机融合、类脑思考、机器翻译等,核心往往都是算法。以往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所表达出来的都是“软件程序”科学,不是专利法要求的“技术措施”,因此,科研成果,越强调是人工智能领域,就越容易被驳回。

同样的科研成果,如果不特别强调“人工智能”,而说是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语言识别、自然语音处理等领域技术创新的成果,获得专利权的阻力就小得多。

问: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都希望突出自己的成果是“人工智能”,该怎么办?

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特别容易被归类于“智力活动的规则与方法”,要知道,这已经被专利法排除在保护范畴之外。也就是说,专利法规定,只要是关于“智力活动”的发明创造,无论成果多么好,都不授予专利权。

如果不在发明名称、摘要、权利要求书中出现“人工智能”字样,要好得多。

提交专利申请时,人工智能字样先写在说明书的适当位置,摘要中尽可能避免出现明显的人工智能术语,例如决策树、机器学习、对抗训练、卷积神经网络等;在答复审查意见时,再体现在发明名称里也不迟。

问:怎样才能提高人工智能类专利申请的授权率?

答:人工智能类专利申请涉及机器人的听、说、读、做、学等。其中,无论是遗传算法的机器学习,还是类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度学习,驳回比例都非常高,驳回理由基本都是纯数学算法,抽象概念,不属于专利的保护范畴;而“机器脑”申请模式可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其他类别的专利申请,类似于前些年的专家系统或自动控制领域,只有做法得当,专利授权率都可大幅提高。

问: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授权率与申请策略是否得当有关系?

答:刚才说了,传统的写法是以“虚拟功能模块”构成的结构、程序描述纯数学、纯软件,只要被划入这一类,获得专利授权就很难了。这就是为什么前些年多数关于机器学习类的发明申请被驳回的原因。我们的经验是,如果抛弃传统的虚拟功能模块描述方式,改用以信息流、数据流、控制流构成的“机器脑”方式描述,纯数学、纯软件的发明就变成了人造大脑的发明,授权率就非常之高了!至少与自动控制、专家系统的专利授权率相当。

问:从专利保护的角度,您对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有什么建议?

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仅仅是自动控制系统、专家系统的3.0版,只是多了学习功能、增强了人机融合,应用的领域从机器、工业装置延伸至生活、服务、下棋、刷脸等;从隐式的客观存在变成了显式的商业化亮相。

能否被依法授予专利权,看的是技术方案,并不是看涉及的技术领域是否时髦。因此,不必夸大人工智能的功能与效果。

另外,说明书中尽量少用数学公式,如果必须用数学语言描述,对每个变量、每个符号都要赋予其物理意义,对于每个数学式都要解释在技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够用生活中的语言说清楚技术创新所在,非常有利于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授权。目前,掌握这种技巧的人还不多,但我们协会每年都对会员进行培训,将来专家会越来越多。

问:在人工智能领域,贵协会是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

答:人工智能的看(模式识别、图像识别、图像处理)、听(语言识别)、读与说(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与20年前的自动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数等都非常类似,中国或美国的很多会员都比较熟悉。

机器深入学习、人机融合、类脑思考这一块是个挑战,以传统的虚拟功能模块进行申请专利,驳回率一定很高;而以即将发布的“机器脑”方式描述发明构思授权率就会很高。通过我协会的培训,中国的专家也正在增加。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数量是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数量是全球第二。中国工智能专利的授权数量可不是第二,明显低于美国、日本、欧洲、以色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原创性、基础性成果比较少,是事实,但不是获得专利数量少的理由,申请专利的方式(claim drafting approach)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是关键,这也是我协会计划专程赴中国推广“机器脑”方式的原因。少数中国科学家已经按照“机器脑”方式申请了人工智能专利,包括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机、智能搜索引擎、智能停车尝智能机器人、电子警察等领域,授权率超过了80%。

中国人工智能教授、数据科学家发表的论文,以完善型、改进型的居多,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市场价值。中国科学家热衷于发表论文,但忽视专利保护,把科研成果免费赠送给世界,这种慷慨与善良当然是受世界欢迎的。但是,在未来某一天,如果抱怨世界没有给中国科学家应有的回报,专利法可帮不了忙。我协会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唤醒中国科学家的专利保护意识,促进美国与中国的知识产权合作和经济合作。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