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姚劲波:O2O今天这种环境谁的钱,都要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11-23 09:31:12   浏览:3251次  

导读:作为今天虎嗅2015FM创新节的第二位演讲嘉宾,58同城集团CEO姚劲波就资本寒冬下O2O创业者该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进行了分享。演讲一开始,姚劲波就表示,虽然媒体和整个大环境都在唱衰O2O,但是他对于这个行业的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只要公司的数据依然在增长...

姚劲波:O2O今天这种环境谁的钱,都要拿!

作为今天虎嗅2015F&M创新节的第二位演讲嘉宾,58同城集团CEO姚劲波就资本寒冬下O2O创业者该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进行了分享。演讲一开始,姚劲波就表示,虽然媒体和整个大环境都在唱衰O2O,但是他对于这个行业的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只要公司的数据依然在增长,只要创业者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后他还和在场观众分享了他与Uber中国负责人聊天后的两点收获:

1、 Deep Pocket。谁融的钱多谁占的优势就会大,今天这种环境下不管谁给钱,创业者都要拿下来。

2、Better Data。谁能够把数据调到最优的状态,谁就能坚固在这个战场的位置。

以下为姚劲波演讲内容,虎嗅删节后发布。

今天外面下了很大的雪,在座是真正的创业者,你们要想不成功都很难。

今天讲O2O,O2O也是最近这一年最火的一个词,很多VC在投资这个行业,很多VC又说不看好这个行业、不投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大。虎嗅应该是中国媒体里面,比较早去关注O2O这个概念,也比较早去系统的分析创业者的媒体,所以我也是虎嗅非常忠诚的读者,在这个时点跟大家谈谈O2O还是蛮有意义的。

58同城作为运营十年的网站,也被卷入这个洪流里面,58同城本身作为一个信息平台慢慢的在变成一个闭环交易的平台。

首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怎么样成功的做一个O2O的平台,我觉得这个不大好在这里讨论,因为离成功还差的很远。而且,相比成功,在这个环境里面,怎么活着?可能是在座很多O2O创业者更关心的话题。

总体来说,我先定个基调,我对O2O是非常非常乐观的,对它的未来是非常确信的。所以,我刚才跟俞老师的观点是不太一样的,他对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大基调看起来是悲观的,我不光对中国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对O2O本身,是非常确信和坚信的。

过去一年,O2O这个概念下诞生了非常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在任何一个细分行业,上门洗车、上门保养、上门家政、上门按摩,几乎所有生活服务360行,很少能找不到一家没有创业者跳进去、没有创业者拿到融资,每个都拿到几百万。

一年前,碰到VC说他们在看O2O、投O2O、投互联网金融,今年碰到他们,他们都说O2O的公司基本不看了,真的是一个剧变的态势。但是,我们回头看看这些行业,比如电子商务、团购,很多视频网站,等等,所有的行业都出现过类似的局面,一开始的时候百花齐放,几千个网站,行业在发展,但资本遇到困难,大家突然就会变得很不看好。

我在分析,这里面媒体阿分析师啊,很多人在这里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好的时候更加的热,不好的时候更加的冷。但很多从业者会发现,你的单数、用户数,其实是在增长的。你的财务指标,其实在一天天接近理想良性的状态。只要坚持,只要这种状况维持下去,任何一个细分行业,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很多VC,可能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聪明,在座的绝大部分是创业者应该知道,很多时候他们也是跟着媒体的潮流,跟着评论师走的,中国是少有的市场不缺钱的,个人投资者、VC、PE、上市、增发,等等,资金是非常充裕的。可能现在的状况唯一的原因,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极少有一个人独立的思维,真正靠数据做决定。

我们因为也在这个浪潮里面,自己也做了一些投资和布局,最主要的思考,还是因为我们看到用户的偏好和期待,看数据是什么。我们觉得生活互联网服务是个巨大的产业,每个人领到工资以后,绝大部分钱都用在了消费上面,租房子、理发、吃饭,等各种消费,而真正用在购物上的钱越来越少,而用在周边消费上的钱是越来越的。这个产业,跟国家鼓励的重点,跟每个人的收入越来越高,跟每个人期待更好的生活,是恰恰相关的。

不可避免地,中国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会从占GDP的少数,变成像美国一样占绝大多数,占70、80%的比重。

中国本地生活服务业的崛起,这个时间点恰恰是最近这十年,也正好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同一个时间。所以,就变成了中国的O2O概念,远远超过美国,因为美国生活服务早就革命、升级完了,美国任何一个行业,搬家、租车各种行业,每个行业都有一批上市公司了,他们早就把服务做的很好了。

但在中国,生活服务的崛起,我们需要品牌和更高品质的服务,恰恰要跟移动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所以,中国所有的创业者,进入生活服务这个领域,用的不是过去的办法,不是品牌、连锁,而是跟最新的技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O2O在中国的热度,在中国的创业者数量远远多于美国,不只是因为移动互联网,而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中国老百姓对生活服务品质的需求和这个产业的崛起交织在了一个时点。

所以我们判断,生活服务领域,传统的一些企业,不管你多大规模,多少员工,几百个店,可能在用户,新的创业者和移动互联网把这些行业结合起来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公司,这些公司是以O2O为标签,但实际上干的是传统行业的工作。我们会看到很多行业,租车阿出行阿家政啊,很多行业,甚至餐饮,今天我们喜欢的品牌跟一两年前我们喜欢的品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创业者往往是用了移动互联网来改善效率,来改善传播,来颠覆连接的方式,过去中间的中介群体变得越来越透明,变得越来越保所以O2O的机会绝对不只是互联网的机会,而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做乘法的机会,它的规模可能是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规模,这是我们最坚信的一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一批中小本地生活企业,可能在新的浪潮中会打下去,未来我们脑海中对每个服务的概念可能是一些新型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历史很短,但非常新锐,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出现在我们朋友吃饭聊天中。在座有很多是O2O创业者,如果你坚信五年十年后是这样的格局,我们就不用在乎现在短期的寒冬。

我们觉得,好的时候有好的时候的做法,任何一个人跳出来就能用很高的估值要钱。很多人,VC、你的朋友,都在投资这个行业是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大家融钱都困难,这时候谁能够活着?谁能够把数据调到最优的状态?反而能够帮助你坚固这个战常其实我们并不希望资本市场一直好,因为那时大家一直都在补贴,谁都能活着。58也经历过很大的波动,不好的时候反而是真正分出来好坏公司的时候。很多行业,都会只剩一两家。

我们也看到,不同的行业,可能它需要的周期是不一样的,有的行业可以通过补贴快速形成壁垒,比如打车。有的行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坚持,如果不同的行业,都用同样的节奏来做,可能就会出错。所以,大家也要想想你到底是个高频的行业还是低频的行业,你的用户通过补贴放大会迅速衰落还是增长。

前段时间我跟Uber的人聊天,他说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我想送给今天在场的各位:

1、你的口袋要深,这种情况下谁融的钱多谁占的优势就会大。很多人之前说人民币的钱不要,我的钱多,但今天这种环境下不管谁给你钱,我建议你都要拿下来,哪怕山西煤老板给你钱也要拿着,钱就是钱,不分黑白。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年的过程,也许是五年十年的过程。今天,对这个行业的看法的改变可能需要十年,所以所有的钱都要拿下来,钱就是钱,钱往往是致胜的因素之一。

2、我们发现,很多公司从非常的火到彻底关掉,最快是两个月。两个月前在全国布点,两个月后的今天他突然宣布他死亡了。我们看一下会发生什么?他往往会在很火的点,有VC跟他接触,说我要给你钱,签投资意向书,创业者为了拿到这笔钱会迅速加快布局,迅速把钱通过补贴和招聘更多的人烧光了,那笔钱没进来他就突然死掉了,我想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是这种状态,好好的想一想,承诺给你的钱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拿不到的,你欠的钱是一定要还的,所以要算一下你烧钱的速度和毛利率上涨的速度。很多人,在很热的时候,可能算法不是这样,算能拿到多少钱和多大规模的资金。

58同城,因为我们不知道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被卷入到这个事情里面,我能做的是什么?我们在房、车、招聘、生活服务领域,我们肯定要通过并购和自己经营把它做好。

同时,我们还会做几件事情:我们会自己跳进去做一两个行业,比如58到家,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用户脑海里面,需要找上门服务时的一个品牌,任何时候需要本地服务,你可以在58到家上找到,这是一个领域,我们会坚决的投入进去,基于我前面的指导思想我们拿了O2O领域里最大的一笔3亿美金,如果需要的话我们今年还会再融一轮。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个瓜子二手车,也是一个O2O的平台,可能也会像58到家一样融钱。

另外,我们会去做投资,比如我们投了很多上门洗车、上门按摩的很多O2O领域,装修领域我们投了土巴兔,代驾领域我们投了e代驾。因为58投了这么多公司,到现在58同城参与投资的公司没有一家死掉的。我觉得3个原因:

1、我们确实能帮忙,出了钱能给别的VC给不了的帮助。

2、当他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最愿意出手的人。

3、很多VC只要看到58投了的公司,他们都更愿意参与。

我们一起携手渡过所谓的寒冬,希望看到五年十年以后看到这个行业彻底的变革,谢谢大家!

姚劲波:O2O今天这种环境谁的钱,都要拿!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姚劲波 资本寒的 O2O创业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