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当雾霾降临,我们如何生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12-09 07:36:21   浏览:2815次  

导读:蓝天白云只持续了几天,新一轮雾霾再度降临。 据中华网财经的《雾霾天卷土重来 难道真无根治之法?》一文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雾霾对人类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非典,而目前人类死因中八成是慢性病,空气污染几乎与所有慢性病发病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

蓝天白云只持续了几天,新一轮雾霾再度降临。

据中华网财经的《雾霾天卷土重来 难道真无根治之法?》一文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雾霾对人类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非典,而目前人类死因中八成是慢性病,空气污染几乎与所有慢性病发病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众比较容易感受到的是呼吸道的伤害,但其实雾霾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甚至生殖系统的胎儿受孕、发育等都会造成影响。它会让人多器官发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的发生。因此,雾霾对人类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非典。

科学网在《雾霾会使北方人寿命减少5年?》一文中指出,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报告称,空气污染使中国北方居民寿命平均缩短5.5年,并且提高了肺癌、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此外,还有研究显示,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雾霾从25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

因而,当雾霾来袭时,我们究竟该如何生存?

个人防护:该戴什么口罩?

科学网在《雾霾天究竟需不需要戴口罩?》一文中指出,来自欧盟的9个国家的17个团队,调查了31万个体样本,根据4百万人.年的数据库和总共2095件肺癌样本,得到的结论是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发病率增加36%;根据这个研究可以计算出PM2.5浓度从25微克/立方米变化到75微克/立方米,到底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答案是18倍。

因此,当雾霾来临时,戴口罩成为必须的选择。

独立科学组织SciX Lab创始人张旭建议,对抗雾霾时用佩戴满足美国疾病控制局CDC所列标准NIOSH下P95标准、中国标准KP95的口罩‘如果对抗其他问题,都有专门口罩。

然而这并非只针对室外,众多专家均建议室内(包括地铁里)也应该戴上口罩。

科学网《雾霾天究竟需不需要戴口罩?》文章中指出,在雾霾天气里,如果你室内不采取任何净化保护措施的话,是极端危险的一件事;如果不改善室内环境的话,在雾霾的天气里,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可能你都需要戴口罩。

张旭则表示,根据民用建筑标准,要求每个房间都不能密闭,否则会引起室内人体呼出的CO2(二氧化碳)超标,导致二氧化碳中毒;所以,房间换气率是由门窗非密闭来保证的,房间换气率从每小时0.4倍房屋体积到数倍不等;所以,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机,应该是生活在中国主流城市的人们的必备选择。

对于地铁,张旭表示,地铁和户外PM2.5浓度区别不大,中国地铁没有除氡气的装置,地铁内氡含量普遍偏高。

雾霾该如何治理?

雾霾的形成原因,多数意见认为,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

科普中国的《稀土材料真能治理城市雾霾吗?》一文详细解释了机动车尾气的主要危害:

1、机动车排放的PM2.5的粒度很小,在0.04-0.3微米(柴油车0.3,汽油车0.1,摩托车0.04), 远小于2.5微米,不但能够进入肺部,而且能够进入血液,对人体的危害巨大。

2、化学组成的毒性大,机动车排放的PM2.5含有多环芳烃(PAHs)等16种高致癌物质(致癌无阈值即致癌没有吸入量多少的限值),为毒性和危害最大的污染物。

那么在治理上,该如何操作?

张旭认为,雾霾治理方法主要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燃油品质,然后就是对重污染的炼化企业进行改造。

在赶走雾霾的方法上,中国广播网的《盘点“高大上”的人工消霾法》一文中指出,目前北京市共制定了三种人工消减雾霾试验技术方案:一是人工降雨降雪,但效果有限,一般常识是降雨过后空气较好、能见度较高,但雨后的新鲜空气主要是靠伴随在降雨过程中的风,不是雨水冲刷的结果;因此,仅仅靠雨洗,没有风吹,人工降雨(雪)的效率应该不会太高。风是降雨过程中驱散雾霾的主力,人工降雨降雪只能造雨雪,不能造风,因此除霾效果会打个大大的折扣。

二是人工消雾的局限性在于“局部地区,局部时间”。实际上人工消雾的技术已经在一些领域被应用。例如飞机起飞时,如果机场有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了驾驶员的正常视线的话,经常用鼓风等方式来驱散。但是这种应对方法只适合于“局部地区,局部时间”。

三是物理除霾,目前开发出来的除霾产品主要有柔翼无人机和 PM2.5除霾车两款。

(平章)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雾霾 生存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