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对话维信诺张德强:畅想柔性显示的无限可能丨意见领袖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9-05-07   浏览:344次  

导读:对话维信诺张德强:畅想柔性显示的无限可能丨意见领袖 从高校科研项目组到市场化运作的上市公司,从科技工作者到企业工程师与企业管理者,成立于2001年的维信诺,走出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中试研发,再到商业化量产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维信诺的 ......

对话维信诺张德强:畅想柔性显示的无限可能丨意见领袖

从高校科研项目组到市场化运作的上市公司,从科技工作者到企业工程师与企业管理者,成立于2001年的维信诺,走出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中试研发,再到商业化量产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维信诺的前身是1996年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并在这一阶段为技术、专利和设计能力打下了基础。成立公司后,维信诺创造了不少第一:建成中国大陆首条PMOLED大规模生产线;PMOLED产品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建成中国大陆首条AMOLED中试生产线;建成中国大陆首条专业5.5代AMOLED大规模生产线。至今维信诺已负责制订或修订4项OLED国际标准,主导制订6项OLED国家标准和3项OLED行业标准。在这期节目中维信诺总经理张德强将和我们一起回顾OLED在中国的发展之路,畅想柔性显示的无限可能。

看准技术与产业方向 成功走出OLED产业低谷

维信诺成功将实验室技术成果落地,并让产品走向市场,其成功经验就在于,清华大学OLED课题组从一开始就将产业化定为其努力的方向。从1996年至今,张德强和他的同事们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尤其在2004年和2005年,由于成本高、市场需求低,整个OLED行业进入发展低谷期。张德强透露当时他都有所动摇,他问自己的导师邱勇(现任清华大学校长)是否要换一个课题来做。当时邱勇带领团队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在对OLED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那就是OLED将来会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团队最终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了下来。

2008年(维信诺)投产中国第一条PMOLED量产线到2011年开始盈利,从2011年到现在连续几年都是盈利的,而且我们的PMOLED的出货量是全球第一,我们一条(PMOLED)产线的产能可以达到国外竞争对手的2倍以上,也是技术创新支撑了整个困难的克服。

技术成功产业化靠两点 多元化的人才团队和技术创新

2018年5月10日维信诺借壳黑牛食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除了以自主研发的技术作为支撑,张德强还特别提到了团队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我们这个团队是比较开放的,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有新的优秀人才来加盟,比如说我们可能有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市场方面的人才,有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等等。而不是说只是一个技术的团队,而且团队自身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所以这样使得我们整个事业能够生生不息。第二点,我觉得还是创新。从最初我们的技术创新,到后来发展到产品应用的创新,市场的创新,资本运作的创新等等。创新其实是需要投入的,除了资本的投入,还有长时间的投入,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团队能够长期专注干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OLED研究中国与世界同步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竞争力

OLED的中文全称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早在1979年,OLED就已被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在实验室中发现。相较液晶显示,OLED显示有明显的性能优势,比如自发光、视角广、高对比度、能耗低、轻薄可弯曲等等,这就使得OLED技术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正因如此,世界众多面板企业都积极在OLED领域布局。不同于过去发展液晶产业时,中国企业更多是直接购买和引进外部的产线和技术,进入OLED时代,中国几乎与世界同步起跑,拥有了以原创技术引领显示产业发展的机遇。虽然目前AMOLED产业几乎被韩国企业垄断,但中国企业正逐渐在全球显示市场崭露头角。

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LCD那个时代,中国大陆介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了,所以你可以直接引进。但是OLED,应该是说国际上是1987年,80年代开始研究的时候,国内就已经跟得比较快了,90年代国内有大概几十家的高校和研究所都同步在搞这种研究了。真正要走自己的道路,还是要靠自主创新,你自己去研究,你自己把原理上整个都研究明白了,自己建设了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就是持续有竞争力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已有设备和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 造就了OLED的成功

与OLED同时代出现的显示技术还有很多,如FED场发射显示机,PDP等离子显示技术,为什么OLED能够脱颖而出,受到产业链的欢迎呢?张德强认为OLED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说从原理上来看,OLED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与LCD和半导体行业有很多相通之处。OLED在这些技术基础之上,创新了材料,探索了新的发光机理和器件结构。这也帮助OLED行业拥有了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除了非常懂OLED原理,非常懂OLED材料的这些人必须自己培养以外,你也可以借助于半导体的人才,也可以借助于LCD行业的人才,建厂的人才,其实方方面面的人都是需要的。

柔性屏厂商要和下游手机企业屏配合 设计可量产的折叠屏手机

2019年,三星GalaxyFold、华为MateX、小米三段折叠屏手机等产品陆续亮相,让折叠屏成功抢占了科技新闻的头条,其背后正是柔性OLED作为技术支撑。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可折叠AMOLED面板的出货量有望在2025年首次达到5000万台,到2025年可折叠AMOLED面板将占AMOLED面板总出货量的8%。但现阶段由于折叠屏手机价格昂贵、配套应用不足,以及可靠性等问题,产品基本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无法大规模商业化量产。近期,三星就因GalaxyFold屏幕质量问题,推迟了相关发布会。如何将柔性屏幕更好地与手机其它配件整合,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应用场景,考验的是包括面板企业在内的整个电子产业链。

谈到柔性显示技术,张德强认为首先要解决屏幕弯折可靠性问题。同时还需要其它元器件的创新,这些元件也需要满足折叠的需求,并做好软件的适配和调试。这就需要显示屏厂商与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合作,一同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

有些材料,我一说你就明白,比如说屏可以折叠了,你触摸的功能是不是可以折叠,我们过去已经把这个技术也开发出来了,触摸也能完成折叠了。接下来说盖板,它的硬度能不能既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够做到折叠,是不是用一个复合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目前看已经找到答案了。剩下的就是要跟下游的手机厂一起来设计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接下来的话,就是怎么大批量的去投入市场,而且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终是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来驱动,这样这个产业就可以做大了。

PMOLED所需材料 95%已经本地化

针对AMOLED上游产业链中,很多材料和设备还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中的现状,张德强并不担心,他举了PMOLED例子。

我们从2011年持续盈利以来,这几年我们打造了自己的生态链,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极个别的材料还在从国外进口之外,95%以上的材料全部都已经本地化了,所以这个产业链是完善的,核心技术也是自己开发的,而且我们技术还是有竞争力的。我们单台(PMOLED)设备的产能是国外竞争对手的2倍以上,所以我产出就多,成本就低。

所以他认为柔性AMOLED显示的相关材料和设备也会有一个逐步国产化的过程。虽然目前为止中国还无法完全掌握所有材料和设备的相关技术,但是只要方向明确,通过与上下游协同创新,未来中国显示产业是可以做大做强的。

编导:沈旭

实习编导:王天禹

制片人:张媛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