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寻访“四有”好老师】张惠霞:从教是一生的幸福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8-08-30   浏览:522次  

导读:北京师范大学无微不至,微观你的大学 为终身从教的“四有好老师”树碑立传。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共同设立的“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包括面向个人的启功教师奖和面向团队的公益行动奖两个奖项)于6月24日启动。随即,北师大 ......

北京师范大学无微不至,微观你的大学【寻访“四有”好老师】张惠霞:从教是一生的幸福

为终身从教的“四有好老师”树碑立传。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共同设立的“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包括面向个人的启功教师奖和面向团队的公益行动奖两个奖项)于6月24日启动。随即,北师大19支师生调研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寻访调研活动,发掘候选人扎根老少边穷地区潜心育人的事迹。本报特别开设《“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 教师画像》《“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 调研手记》两个栏目,展现候选人的责任和大爱,引领培育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教是一生的幸福记甘肃省柳湖镇纸坊沟小学教师张惠霞本报通讯员秦雅婕本报记者宋喜群盛夏七月,甘肃省平凉市的天气却清爽宜人。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腹地;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一片片玉米地正向阳而生。这片大地,滋养着平凉的一方水土,更是见证了甘肃省柳湖镇纸坊沟小学教师张惠霞34年的从教之路。“张校长是我的榜样,我很仰慕她。”“我喜欢张老师。”一提到张惠霞的名字,她的同事和学生眼中都会闪闪发光。【寻访“四有”好老师】张惠霞:从教是一生的幸福

张老师与学生1984年,19岁的张惠霞初为人师,来到了她第一个从教的学校安国乡闫家沟小学。闫家沟小学当时的地理位置遥远偏僻,张惠霞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七八公里去上班。行走的山路都是羊肠小道,狭窄难行,人迹稀少,她甚至在这条路上遭遇过狼的威胁。“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一想到学校里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正在等待着老师,就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张惠霞说。初到闫家沟小学,张惠霞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并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教授三年级的数学课程。山沟里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基础差、性子野,这都给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张惠霞没有一丝厌烦,而是用自己的耐心和诚心逐渐打开了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在张老师来闫家沟小学之前,学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孩子都半途辍学。但张老师来之后,学生都爱听她的课,学校人数增加了一倍。”当年与她一同在闫家沟小学的同事马兴说。1993年深秋的一场大雨令张惠霞记忆深刻。当时她正在柳湖乡善家沟小学任教,那场罕见的雷雨使河水猛涨,张惠霞在来校的路上被河水挡在了河边。为了不耽误上课,她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咆哮不息的洪泥水里,来到学校后,张惠霞冻得一直打战,但她仍支撑着身体走上了讲台。“风雨无阻,按时到校。”这是张惠霞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在她看来,老师肩负着两个重任,一个是“育人”,一个是“教书”,而前者更重要。要担当起“育人”的责任,除了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张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她每天都很早去学校,在书吧里看书。”学生姚杨广说。今年才三年级的他,已经在张惠霞的指导下读了很多书。在学校的管理上,张惠霞把师德、师资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的重中之重。她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要精读一篇理论和业务文章,做摘要笔记,并用各种形式强化他们的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转化为自发要求和自觉行为。“张校长要求老师做到的她都会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她从来不做。”青年教师曾晓莉这样评价。“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从教30多年,张惠霞一直坚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她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书籍,观看了教育专家课堂实录,从中汲取营养,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今,张惠霞承担着教导和教学的双重工作,但她仍然坚持和学校里的老师一同切磋。一有空闲时间张惠霞便会去听老师们上课,听课笔记早已积累了厚厚一叠;每周开展的教研活动,张惠霞都会按时参加,在教研组内与老师们探讨教材,设计教案。坚守农村教育教学30多年,张惠霞已经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教育框架,但她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做着最本职的工作,爱着最可爱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张惠霞微笑着说。【寻访“四有”好老师】张惠霞:从教是一生的幸福

【寻访“四有”好老师】张惠霞:从教是一生的幸福

-bnuweixin-来源:光明日报视频制作:“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寻访调研团队西北二组编辑:杜佳蔷投稿/加入我们:bnuweixin@126.com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