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3-06-09   浏览:475次  

导读:△20世纪70年代,北京街头十字路口,无轨电车、自行车、吉普车穿梭其中。摄影 | 迪安康格 从昔日“自行车王国”家家户户视如珍宝的出行工具,到今天虽然被投资人吹嘘为 “新四大发明”但常常被弃若敝屣的共享单车,这一切的背后,改变的显然不仅 ......

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20世纪70年代,北京街头十字路口,无轨电车、自行车、吉普车穿梭其中。摄影 | 迪安康格

从昔日“自行车王国”家家户户视如珍宝的出行工具,到今天虽然被投资人吹嘘为 “新四大发明”但常常被弃若敝屣的共享单车,这一切的背后,改变的显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更是生活态度上的天差地别。

撰文 |阎海军 编辑 | 海杜马 供图| 视觉中国 策划 | 《时间的力量》《历史的底片》

到底是谁发明了自行车?

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报》刊有“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被视为自行车传入中国的最早证据。

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溥佳在溥仪1922年结婚时赠了其一辆自行车。溥佳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回忆道:“我送溥仪的礼物是一辆自行车。因他从未骑过自行车,看了十分高兴,就开始练习起来,不料陈宝琛得知后,把我狠狠申斥了一顿:‘皇上是万乘之尊,如果摔坏了,那还了得。以后不要把这些危险之物进呈皇上。’他还劝溥仪不要骑,幸而溥仪并没有摔伤,练了几天就会了。后来他自己又买了许多自行车,时常以骑车为乐。”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有类似描述:“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中国最早的自行车工业制造是从自行车零件的制造开始。”《自行车与近代中国》一书作者徐涛梳理发现,在上海,一批国人开办的自行车零配件制造厂和商办工厂逐步创立。

1941年,合利工具厂和得利车行合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全部由中国生产研制的自行车在此时推向市场。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

1958年5月,上海自行车三厂成立,其前身是1897年创设的同昌车行。当年6月,上海自行车三厂登报求商标。一位名叫周柏人的设计者,用手势和文字道出了“凤凰”的内涵:“凤凰好,飞翔轻快,是民间吉祥之物,受人民喜欢。”该设计获得了90%以上员工的赞同。“凤凰”商标正式被批准,“凤凰”自行车就此诞生。

1949年,前身为昌和制作所的永久牌自行车正式诞生。到1952年,永久牌自行车年产已达28767辆。1953年,上海永久首次出口自行车。1956年,标定车正式在上海永久大批量投产,也标志着我国自行车工业开始走上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道路。

“凤凰”“永久”“飞鸽”,三足鼎立,但那时候,自行车依然是稀缺品。1962年到1986年间,全国的自行车实行凭票供应。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被誉为“结婚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是男孩子找媳妇的重要物件,也是姑娘出嫁时最有分量的嫁妆。自行车的价值不止于物品本身,而成了家庭富裕程度的体现。

1980年代,越来越多的城乡群众有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5亿辆,自行车完全浸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1994年,国务院公布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从此,轿车工业发轫,私家车越过障碍,开始迈向中国家庭。

1990年代末至2010年,城市,私家车越来越多;农村,摩托车家家普及。自行车消费陷入低谷,生产企业也陷入困境。

转折出现在2010年前后。那时,个别城市推出公用自行车,这为中国车企开发了一批新订单,被视为共享单车诞生的前兆。

2014年至2018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ofo、摩拜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有人形容共享单车的订单犹如一剂强心针,让自行车产业这个迟暮的老人,重新焕发生机。

短短几年,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纷纷杀入,行业混战、资本狂进。它的野蛮生长、桀骜不驯也让城市管理部门大为头疼。各城市关于共享单车的问题不断见诸媒体,整顿呼声四起。

百年间,自行车在中国盛衰兴替,既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参与了国家现代化的蹒跚步履;既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拓展了中国等级社会的消费文化。潮起潮落,自行车的百年小史满是沧桑,唯有融入日常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不同的体味,都有着一样的温情。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和驴车行经北京明长陵的神道。摄影 |迪安康格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0年7月7日,上海南京路上,一名交通民警正根据街道的人流和车辆进行信号灯控制。摄影 |布鲁斯戴尔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按照今天的说法,这位出租车司机绝对是一位“人生赢家”,新房集齐了“三大件”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摄影 |欧文弗兰肯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2年的北京街头。摄影 |迪安康格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北京巴黎马克西姆餐厅于 1983年9月26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最早的中法合资的西餐厅。这给北京市民带来了极大震撼。摄影 |让-克劳德多伊奇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5年,北京长安街。口号标语,直至今天依然是常见的广告形式。观察这些墙上的句子,能捕捉到时代变迁的线索。摄影 |阎雷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一名北京大学的女学生,戴着头纱从迪安康格的镜头前经过。北京在春、秋两季多有沙尘天气,这种穿戴方式也是无奈之举。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意,大雨滂沱就穿上雨衣,烈日当空便戴上草帽……是的,自行车就是这样一种全气候条件下的交通工具。摄影 |迪安康格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5年,北京的两个青年身背吉他,在夜晚骑车前行。在当时的北京,这是一种引领时尚的举动。摄影 |王文澜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男生穿背心、短裤,以便在骑行中露出健硕的肌肉,女生则穿连衣裙来避免走光的困扰这或许是那个时代骑着自行车谈恋爱的男女标准的穿着配置。当然比起精心准备的服装,如何把控好骑行的速度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才是关键骑得太快,容易缩短两人相处的时间;骑得太慢,又会显得过于做作;而骑得太远,又不方便说悄悄话……只有真正的“老司机”,才能把握好这其中的节奏。摄影 |迪安康格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6年3月1日,一辆自行车载起了新疆乌鲁木齐某国营农场的一家人。对于很多中国孩子而言,坐自行车远比骑自行车危险多了男式自行车的横梁并不宽,即便装上所谓的简易座椅,也始终不过是方寸之地,而你的前方却是不断扑面而来的自行车、汽车和障碍物,那种令人惊恐但却颇为刺激的感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摄影 |布鲁斯戴尔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8年6月,蛇口工业区某外资企业的工人骑车上班。1983年1月,日本三洋株式会社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投资建厂。伴随这种全新生产方式走进深圳的,还有诸多来自内地各省份的求职者,而当地人对其“外来妹” 的称呼,最终伴随着1991年陈小艺、汤镇宗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外来妹》而为国人所熟悉。摄影 |蒋铎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89年6月11日,上海街头,人们在一张巨大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海报前经过这是在宣传他的新专辑。摄影 |多米尼克费格特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90年,上海南京路的这一街景,典型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尚景观:中山装、 绿军装与西式夹克的混搭。摄影 |阿兰勒加斯穆尔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91年,上海新光路口。摄影 |王文澜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94年,云南福贡,一名男子带着自行车通过溜索渡过怒江。这种渡江方式看似轻松,却也暗藏风险,但对当地人来说,也别无选择。摄影 |于志新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很长时间里,中国的自行车市场上都没有专供孩子的型号,原因很简单:大多数民众的收入还不足以再负担一辆只供孩子骑行的自行车。但孩子们不会放弃自行车带来的快乐,于是骑着父母的自行车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便成为很多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孩子的共同记忆。摄影 |戴维布托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1994年,北京街头的车辆与行人。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早期出租车“面的”。仅北京一地,曾经就拥有面的10万辆以上。摄影 |斋藤康一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2009年3月19日,深圳莲塘的一位农民骑自行车拉着竹筐到市场去卖。即便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原始的交通工具也未绝迹。摄影 |王磊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2011年2月14日,一对新人在北京建国门桥拍摄“让裸婚的幸福骑一会儿”的主题婚纱照。他们是没房、没车、没票子的典型“80后”适婚族。摄影 |崔浩从皇家玩物到共享单车,中国人有自行车陪伴的一个世纪

△2017年12月23日,福建厦门共享单车“坟场”。摄影 |郝羿

关于《时间的力量》

40年前,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牛肉炖土豆”;40年后,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之中的人,想的却是如何让精神世界不寂寞。《时间的力量》一书多维度、客观地展现了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也许我们没法找回失去的时间,但可以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的快乐和艰辛。

(本文图片节选自《时间的力量》《历史的底片》,由视觉中国授权使用。本文由科技新闻出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运营编辑| 迦沐梓 郭 校对|阿犁 运营统筹|迦沐梓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