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经济痕迹日本熄火了,中国怎么走?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7-13   浏览:1713次  

导读:上一期专栏提到,中日经济可比较的地方很多。比较的视角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从人均GDP看,201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相当于1970年代末的日本;从城镇化的角度看,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而日本在60年前就达到了这一水平;从占世界经 ......

上一期专栏提到,中日经济可比较的地方很多。比较的视角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从人均GDP看,201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相当于1970年代末的日本;从城镇化的角度看,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而日本在60年前就达到了这一水平;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观察,2015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为15%,相当于1987年的日本……

笔者倾向于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比较中日经济的路径。具体而言,是看15岁-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日本在1990年前后达到70%的峰值,中国则是在2010年前后达到74%的峰值,两国“时差”约20年。

这样对标,一个直接的好处是消除了两国因国土规模、人口总量等因素造成“不可比”的噪音。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视角下,两国的经济路径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相似性以“人口红利”的峰值为拐点,峰值前,两国经济均高速增长,峰值后,经济增速都换挡下行。也就是说,通过这一视角,通过日本经济的前车之鉴,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今日中国经济的后事之师。

本期关注坊间备受争议的货币供给、通胀和通缩问题。看看1990年代初,站在拐点上的日本是怎么做的?而今天,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

首先设定中心年/t年,亦即两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达到峰值的年份;然后进行对标,将中日货币供给和通胀情况进行比较。如下图:

中国的t年为2010年,数据取样范围为1981年至2015年,时间跨度为35年,包括人口结构拐点变化的前30年和后5年。

日本的t年为1990年,数据取样范围为1961年至2015年,时间跨度为55年,包括人口结构拐点变化的前30年和后25年。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作者计算

显而易见,两国的曲线十分相似:

1.通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两国均出现了恶性通胀,且波动剧烈;但随着经济下行,通缩成为主要矛盾。日本从1995年(t+5)起,连续19年物价负增长,直到“安倍经济学”推出的第二年才得以扭转。同样是在t+5,中国去年的GDP平减指数(涵盖范围最广的物价指数)降至零下,由上年的0.9%降至-0.5%。

2.货币供给。两国的货币供给扩张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1990年(t年),日本广义货币占GDP比重为187%,此前30年提升了近140%。2010年(t年),中国广义货币占GDP比重为178%,前30年同样提升了近140%。

始终扩张的货币供给,并不始终带来通胀问题。事实上,中日经济在(t-10)年之后,通胀的压力就逐年减弱,在日本,甚至出现了货币供给扩张和通货紧缩并行的“反逻辑”局面。

既然如此相似,那么,问题来了1990年后的日本曲线,是不是就是未来中国曲线的线性外推呢?我们当然希望答案是“否!”

需知在摆脱通胀的自动约束机制后(即央行在货币供给方面总要时刻警惕通货膨胀问题),日本央行一直不遗余力地扩张信用2013年日本广义货币占GDP比重为248%,较1990年提高了60%,但日本依旧无力走出“流动性陷阱”,1990-2013年间GDP平减指数均值为-0.5%。简单说,日本的货币政策失灵了。对于一个政府而言,这几乎等于断了其宏观调控的左膀右臂。

所幸中日在相似之外,还有差异。

差异1:宏观信用扩张。先看日本,以广义货币占GDP比重为例。1990年(t年)前,日本这一指标的年均升幅为4.7%(1961年-1990年);之后,宏观信用不断收缩,1991年-1996年日本广义货币占GDP比重的增幅便只有3.9%,到2013年更跌至2.7%。如此这般,宏观信用还被大量僵尸企业侵占虚耗,终于令日本经济无力自拔。

再看中国。广义货币占GDP比重在2010年(t年)前的30年里,年均升幅为4.7%,与日本相同;之后进一步提升至5.7%(2011年-2015年)。可见,在宏观信用扩张方面,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明显的收缩。

差异2:经济韧性。以10年为间隔,日本在1961至今的55年间,大致经历了高速增长、中速增长和低速增长三个阶段:1961-1970年年均增速为9.3%;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约4.5%左右;1991-2000年降至1.1%;2001-2010年0.8%;2011-2015年只有0.7%。

中国则刚刚完成高速增长阶段1981-1990年平均增速为9.4%;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约10.5%。参考2020年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再结合2011-2015年的实际增速,我们估计中国经济2011-2020年的平均增速仍会在7%左右。

可见,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效应强于同期的日本,经济韧性也好于同期的日本。

但且慢“偷着乐”。日本在“失落”之前,就已经位列高收入国家(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而我们现在还在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努力。

假如中国“失落”,我们将滞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所以,我们没有政策忧郁的空间,抓住眼前的机遇期,在经济韧性耗尽之前完成既定的转型任务,时间已经极为紧迫。

150年前,马克思在伦敦写过一段话,“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我们见识过日本经济的辉煌,也看过它的痛苦,这里的问题是我们能绕开这种痛苦吗?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