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9-02-13   浏览:1470次  

导读:在复旦,你一定听过洪家兴、王威琪等院士的名字,他们在学术领域赫赫有名,为相关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然而,你未必熟知我们今天要推送的这位复旦人。只是洪院士碰见他会说一声谢谢,称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王院士会给他送来手写笔,仅仅是为 ......

在复旦,你一定听过洪家兴、王威琪等院士的名字,他们在学术领域赫赫有名,为相关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然而,你未必熟知我们今天要推送的这位复旦人。只是洪院士碰见他会说一声谢谢,称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王院士会给他送来手写笔,仅仅是为了让他能打字快一点。他在复旦60年,其中20年用来编纂这份《参阅资料》,至今已有1061期,几乎一周1期,全年无休,1238位复旦校内外教授是他的读者,虽然所有文本大小也就350M,每一条记录却描摹出了中国高校20年来的学科发展轨迹。有人说,这不就是现在的“青塔”吗?可他说,“青塔”我不知道,我就是想服务老师们,老师们潜心科研,我帮大家收集学科信息。 他,就是复旦大学原校长助理顾树棠。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1959年,进入复旦物理系求学,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一开始,顾树棠在物理系工作,1988年来到学校校长办公室担任主任,后担任校长助理。1999年复旦党政一把手换届,当年9月成立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他以校长助理身份兼任该办主任。为了更好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他带着办公室同事开始编《参阅资料》,以利“开阔思路追求一流”,力避“夜郎自大”、“鼠目寸光”。 这一做,就是20年。即使退休,担任校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十多年间,《参阅资料》也从没离开他的手。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2003年开始,顾树棠的退休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早上看看各大媒体有没有不同学科的新闻,晚上散步回来再看看有没有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的学科动态,再就查找网络上有没有新的信息。他说选材一定要客观全面,有针对性,各类权威榜单,各大学科重大发现和进展,重要奖项的获奖人员和重要项目的立项名单,这些学术热点、重点、亮点,还有对大学教育的评述,优秀学科建设的经验,只要对大家理解各个学科有帮助,都值得收录进《参阅资料》。编排一定要方便阅读,有复旦的条目是红色,按人名排序的要按学校名重新排序,总之要让读者一目了然。 20年里并非没有艰辛,有些事顾树棠至今记忆犹新,刚开始他电脑用得“不溜”,为了做好《参阅资料》,他主动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学怎么打字排版怎么上网搜索。十多年前用的那个网络邮箱不稳定,近千条邮件地址有一天突然不见了,顾树棠着急啊,还好有一份纸质版邮址通讯录,他花了三周时间一一输入重建。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编纂一期《参阅资料》短则半天,长则几个星期。有的资料素材只有图片版,难以编辑,但是十分有价值,七八十页的内容,他一字一句用汉王输入。“我反正不着急,离成功总是一步步更加靠近了。”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艰辛不言自明,20年里更多的是快乐。很多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已习惯了《参阅资料》的陪伴。如果持续两周多没有收到材料,还会主动打电话向顾老师询问情况。不少老教师离任时,还会提醒顾老师“你这个还是要发给我的啊”。顾老师的这份工作也逐渐凝聚了一批关心学校发展的老师们。个人劳动也慢慢变成了集体劳动。 “大家共同把这件事做好,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关键是大家喜欢。”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从发刊的《在沪出版始末》到终刊的《又见复旦校训》,不仅通过资料比较帮助老师们树立对本学科的清醒认识,更是希望鞭策大家不忘复旦精神。每一份材料都凝聚着顾树棠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校的深情,从最初打算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到为忙于科研的教授节省时间, “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当好集体的配角。”顾树棠一直是这么想的。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今年,顾树棠78了,2018年末,随着第1061期《参阅资料》一封告别邮件到了读者的邮箱,“我因年事已高,不宜再继续从事《参阅》的工作了,向你道一声‘再见了’”。 老师们依依不舍,满怀感激。基础医学院闻玉梅院士回信:谢谢你长期的贡献与努力,对我们了解概况很有帮助。历史地理研究所周振鹤教授回信:谢谢长期以来赠阅的参阅资料电子版,我每一期都要读的,它是我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新闻学院黄旦教授回信:《参阅资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多有帮助,非常感谢您的辛勤工作。数学科学学院李大潜院士回信:你劳苦功高,功不可没,复旦的历史会记载下你长年累月的辛劳。信息学院胡波教授回信:从《参阅》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老复旦人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对我们问题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高等教育研究所熊庆年教授回信:每次收到《参阅》,都涌起一种感动!向您学习,向您致敬!还有老师回了一首小诗:六十年前少儿郎,踏进复旦大学堂。砥砺前行挺胸膛,感动吾辈好榜样。千期参阅心血淌,退而不休天天忙。学科建设好帮手,致敬致敬顾树棠!…… 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谢谢顾老师,谢谢您对复旦事业发展的赤诚之心,值得我们学习!令我们感佩!祝愿您在今后的岁月里,身体康健,万事如意!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组 稿党委宣传部文 字张曼麟等编 辑顾倾城20年前就有“青塔”?来看这位复旦人编的《参阅资料》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